44wIuazW6hr art.huanqiu.comarticle《被包裹的凯旋门》与大地艺术/e3pokdnam/e3pokdnrj这几天,关注艺术的人估计会被这样一件艺术品刷屏。作品使用可回收聚丙烯银蓝色织物,从50米高的凯旋门顶部降下,用绳索将其束扎。耗资约1400万欧元(合1.06亿人民币),作品的制作资金,同作者其他所有作品一样,全部来源于艺术家本人作品的拍卖。这是已故艺术家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夫妇俩最后的遗作——《被包裹的凯旋门》。早在1962年,克里斯托就完成了《被包裹的凯旋门》的设计草图,直到2017年才获准通过,整整经过了60年。原定于2020年4月面世的《被包裹的凯旋门》由于法国鸟类保护联盟的反对以及全球新冠疫情而被推迟,次月克里斯托辞世。今年9月这件作品终于得以呈现,从9月18日开始为期16天的展出。克里斯托早年是贫穷的保加利亚艺术家,因不满国内扼杀艺术生命的政治环境,流亡到巴黎,与同一天出生的、出身法国贵族家庭的珍妮-克劳德相遇相爱,一起从事艺术创作。 从1961年第一件户外装置作品《包裹码头》开始,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开创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艺术形式——包裹艺术,也叫大地艺术。运用简单平实的技术和材质作为语言,他们创作了一系列大地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艺术家早年对于物体捆扎包裹后的效果产生的兴趣。包裹突显了基本的比例外形,隐藏了物体的细节与实用功能。包裹后的物体,原有形式被改变了,被主观陌生化,成为另一种艺术。此外,“布料是诠释这些作品易损性、短暂性以及脆弱性的必要元素。”这种对“织物包裹”的兴趣,或许也与克里斯托的生活经历有关。克里斯托年幼时常去父亲管理的纺织化工厂里玩,那时克里斯托的母亲常把自家家具租给剧院用于舞台布景,被包裹的家具被来回搬运,以及家具放在舞台上供所有人观看的场景,都给克里斯托留下了深刻的视觉经验。作为一个流亡艺术家,克里斯托曾说:“我一生都是流离失所的人,这是我性格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而那些将日常用品用简陋织物包裹并捆绑而形成的艺术作品,就像游牧生活的旅行包裹,暗示着临时性与过渡性。自上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的包裹公共景观的艺术项目,其难度来自想象力的实践与显现。由于他们的作品涉及到对巨大规模公共空间的干扰,要完成它们,就必须投入大量的准备工作与合作事宜。就像《奔跑的栅栏》,用了42个月的准备和制作,与作品经过的各农场主进行谈判,还有18场公开听证会,三次庭议,起草了450页环境影响报告,最后仅展示14天就拆除了。另一件作品《被包裹的德国国会大厦》,同样需要复杂的社会交涉和大量游说活动。一直以来的游说过程中,珍妮-克劳德功不可没,这也是他们的作品全部署名都是“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的原因。1971年,即柏林墙竖起的十年后,两位艺术家开始筹备该作品。直到1994年,柏林墙被拆除的四年后,在经历多次向当地政府抗争和无数公众争议之后,他们才获得许可。克里斯托解释说:“这件艺术品将见证一次变迁的时刻——一次趋势的变迁,人们几年后将再次使用这座纪念性的建筑物,而它也可能将再次成为德国审定政策的所在地。”展出后柏林政府对这件作品的热情倍增,要求延长展期,遭到艺术家的拒绝。按照珍妮-克劳德的观点,相对短暂的作品展期会极大地影响公众:“由于作品不会长期保留,这促使人们前来观看。”克里斯托还解释道:“作品的短暂性挑战着艺术的不朽性。”而这种挑战也是艺术一直以来的核心思想。这样的包裹,也让公共景观开启了一个新的印记,赋予它与沉重历史线索所不同的、另一种人类艺术上的意义。许多人会问这代表着什么,对于大众来说,可以从它的庄严感和美感去感受,无需太多阐释。而它们的“侵入行为”本身,将在作品完成之后,长久地作为该处景观历史和公众记忆的一部分而存在。这些艺术作品得以呈现,也一直挑战民主国家的包容性,呈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632726736077责编:李晓丹美术报163272673607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1acdb65fa2ecebdbe501ad20bdaa210eu5.jpg{"email":"lixiaodan@huanqiu.com","name":"李晓丹"}
这几天,关注艺术的人估计会被这样一件艺术品刷屏。作品使用可回收聚丙烯银蓝色织物,从50米高的凯旋门顶部降下,用绳索将其束扎。耗资约1400万欧元(合1.06亿人民币),作品的制作资金,同作者其他所有作品一样,全部来源于艺术家本人作品的拍卖。这是已故艺术家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夫妇俩最后的遗作——《被包裹的凯旋门》。早在1962年,克里斯托就完成了《被包裹的凯旋门》的设计草图,直到2017年才获准通过,整整经过了60年。原定于2020年4月面世的《被包裹的凯旋门》由于法国鸟类保护联盟的反对以及全球新冠疫情而被推迟,次月克里斯托辞世。今年9月这件作品终于得以呈现,从9月18日开始为期16天的展出。克里斯托早年是贫穷的保加利亚艺术家,因不满国内扼杀艺术生命的政治环境,流亡到巴黎,与同一天出生的、出身法国贵族家庭的珍妮-克劳德相遇相爱,一起从事艺术创作。 从1961年第一件户外装置作品《包裹码头》开始,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开创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艺术形式——包裹艺术,也叫大地艺术。运用简单平实的技术和材质作为语言,他们创作了一系列大地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艺术家早年对于物体捆扎包裹后的效果产生的兴趣。包裹突显了基本的比例外形,隐藏了物体的细节与实用功能。包裹后的物体,原有形式被改变了,被主观陌生化,成为另一种艺术。此外,“布料是诠释这些作品易损性、短暂性以及脆弱性的必要元素。”这种对“织物包裹”的兴趣,或许也与克里斯托的生活经历有关。克里斯托年幼时常去父亲管理的纺织化工厂里玩,那时克里斯托的母亲常把自家家具租给剧院用于舞台布景,被包裹的家具被来回搬运,以及家具放在舞台上供所有人观看的场景,都给克里斯托留下了深刻的视觉经验。作为一个流亡艺术家,克里斯托曾说:“我一生都是流离失所的人,这是我性格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而那些将日常用品用简陋织物包裹并捆绑而形成的艺术作品,就像游牧生活的旅行包裹,暗示着临时性与过渡性。自上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的包裹公共景观的艺术项目,其难度来自想象力的实践与显现。由于他们的作品涉及到对巨大规模公共空间的干扰,要完成它们,就必须投入大量的准备工作与合作事宜。就像《奔跑的栅栏》,用了42个月的准备和制作,与作品经过的各农场主进行谈判,还有18场公开听证会,三次庭议,起草了450页环境影响报告,最后仅展示14天就拆除了。另一件作品《被包裹的德国国会大厦》,同样需要复杂的社会交涉和大量游说活动。一直以来的游说过程中,珍妮-克劳德功不可没,这也是他们的作品全部署名都是“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的原因。1971年,即柏林墙竖起的十年后,两位艺术家开始筹备该作品。直到1994年,柏林墙被拆除的四年后,在经历多次向当地政府抗争和无数公众争议之后,他们才获得许可。克里斯托解释说:“这件艺术品将见证一次变迁的时刻——一次趋势的变迁,人们几年后将再次使用这座纪念性的建筑物,而它也可能将再次成为德国审定政策的所在地。”展出后柏林政府对这件作品的热情倍增,要求延长展期,遭到艺术家的拒绝。按照珍妮-克劳德的观点,相对短暂的作品展期会极大地影响公众:“由于作品不会长期保留,这促使人们前来观看。”克里斯托还解释道:“作品的短暂性挑战着艺术的不朽性。”而这种挑战也是艺术一直以来的核心思想。这样的包裹,也让公共景观开启了一个新的印记,赋予它与沉重历史线索所不同的、另一种人类艺术上的意义。许多人会问这代表着什么,对于大众来说,可以从它的庄严感和美感去感受,无需太多阐释。而它们的“侵入行为”本身,将在作品完成之后,长久地作为该处景观历史和公众记忆的一部分而存在。这些艺术作品得以呈现,也一直挑战民主国家的包容性,呈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