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8FYFXXhcF art.huanqiu.comarticle野兽派大师马蒂斯:追寻色彩的孩童/e3pokdnam/e3pokdnrj引言:即日起至10月15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携手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呈现现代主义艺术巨匠亨利·马蒂斯(1869-1954)于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作为迄今为止,亨利·马蒂斯——20世纪重要艺术流派“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艺术生涯于中国的首次完整呈现,本次展览从位于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的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馆藏中,精选280余件涵盖油画、雕塑、素描、纸上墨水、版画、剪纸、书籍插画、织物等多元媒介的作品与藏品,以11个章节展开,呈现亨利·马蒂斯自学徒时代开始,到开创野兽派并成为其代表人物、直至后期投身剪纸艺术,再到晚年主持旺斯礼拜堂设计的完整艺术生涯与毕生探索轨迹。此外,展览还增设特别章节,对马蒂斯与“野兽派”对中国1920-40年代现代绘画运动的联系与影响进行了探讨。此次邀请中国观众共同踏上一段独一无二的发现之旅,藉由艺术家本人所倾注的心血及其70年前捐赠的一批收藏珍品,对这位艺术大师不懈的创作实践、卓越的艺术成就与人生经历展开深入而全面的探索。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曾举办“马蒂斯:如一本小说”的展览,回顾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里程碑式作品。作为20世纪西方画坛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马蒂斯凭借大胆前卫的色彩、轻松惬意的题材以及张力十足的表现手法引领了绘画风格的创新,更让野兽派的名声传遍整个世界。 1869年,亨利·马蒂斯出生于法国东北部的平原地区,荒凉、贫瘠的土地占据了他大部分的童年记忆。很难想象,从小生活在灰暗色调环境中的马蒂斯长大后却擅长使用最为热烈奔放的色彩,命运的陀螺真是神奇。马蒂斯来到巴黎先后投入学院派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和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莫罗门下,后者对马蒂斯影响极大。莫罗曾对他说“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这句话被马蒂斯奉为圭臬。在巴黎的日子是充实的,马蒂斯临摹众多前辈的杰作,如拉斐尔、夏尔丹等,他们的艺术思想浇灌着马蒂斯的绘画种子,促使其开花结果。野兽派在争议中诞生,注定了它的不同寻常。作为西方现代艺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野兽派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追求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直率、粗放的笔法对应了“野兽”一词。以领军人物马蒂斯为例,他追求简洁的画面、单纯的色彩以及和谐的构图,他的画作很好地体现出野兽派的艺术特征。作画应该是愉悦的艺术是什么?灿若星辰的艺术家们终其一生给出自己的答案。马蒂斯虽然被称为野兽派,但他的画作充满着平衡、纯洁、敬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也许是童年失去兄弟的痛楚、对父亲暴怒的恐惧、学画途中的艰辛,马蒂斯毕生都在追求宁静、表现宁静。1909—1910年,马蒂斯创作出艺术生涯最杰出的画作之一《舞蹈》。五个女性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跳舞,她们的身体极度伸展,让人一眼就沉浸在热烈欢快、无拘无束的气氛中,野性的、自由的美溢出画面。前景中没握住的两只手仿佛在欢迎观众的加入,参与感油然而生。橙色的人体、棕色的头发、绿色的山顶、蓝色的天空,生命如此美好,何不尽情享受呢?她们的舞蹈脱胎于沙滩圆圈舞“沙达那”,在其画笔下熠熠生辉。在马蒂斯眼中,“艺术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对心灵起到抚慰作用,使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这就是他著名的“安乐椅理论”。不管是1917年《戴头巾的妇女》,1919年《黑色的桌子》,还是1925年《侍女与铃鼓》,1927年《戴面纱的女人》,画面中总会出现一张椅子,给人安全和依靠。结合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来看,马蒂斯经历过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在寻找内心宁静的同时,他也希望画作能给观众带来宁静、抚平创伤。作画应该是愉悦的,看画也应该是享受的。善于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马蒂斯是一位勤奋的创作者,在野兽派声名大噪而又销声匿迹之后,他不断探索艺术风格,从绘画、雕塑再到剪纸,每个领域都留下深深的足迹。成名的他常常一边旅行一边创作,摩洛哥纯粹闪耀的花海、高大翠绿的树木催生出《丹吉尔的棕榈叶》,法国尼斯温暖人心的阳光、松软惬意的沙滩孕育了《城堡后的尼斯海滩》,南太平洋四季如春、风光旖旎的塔希提岛化作《波利尼西亚,海洋》。早年间为了观察色彩的影响,曾接触过剪纸,这门被视为儿童玩耍的艺术在马蒂斯手上焕发了新生。以剪纸《伊卡洛斯》为例,希腊神话中渴望飞行的伊卡洛斯,在父亲代达罗斯帮助下,用蜜蜡将鸟的羽毛粘在身上飞上天空,却因过于靠近太阳使翅膀散架,最终被茫茫大海吞没。这本是个悲伤的故事,马蒂斯却在剪纸中让伊卡洛斯伸展身体,带着飞翔的自由和快乐,周围黄色的星星为他闪烁,伊卡洛斯心脏处的红点代表着心跳,就算陨落他也拥抱过天空。造型夸张富于想象、色彩单纯明净、注重传神写意的剪纸为马蒂斯开拓出一片新天地。1947年,集结了20幅不同色彩剪纸作品的作品集《爵士》出版,包括《吞剑的人》等。如何面对生命的尽头,怎样应对艺术的困境,马蒂斯的做法令人动容,生活上泰然处之,艺术上返璞归真,“一个艺术家应该毕生都善于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回望马蒂斯的一生,他在色彩中诞生,又在色彩中死去,给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版图片由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菲利普·伯纳德提供。1692065318009责编:李晓丹美术报169206531800911[]{"email":"lixiaodan@huanqiu.com","name":"李晓丹"}
引言:即日起至10月15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携手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呈现现代主义艺术巨匠亨利·马蒂斯(1869-1954)于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作为迄今为止,亨利·马蒂斯——20世纪重要艺术流派“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艺术生涯于中国的首次完整呈现,本次展览从位于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的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馆藏中,精选280余件涵盖油画、雕塑、素描、纸上墨水、版画、剪纸、书籍插画、织物等多元媒介的作品与藏品,以11个章节展开,呈现亨利·马蒂斯自学徒时代开始,到开创野兽派并成为其代表人物、直至后期投身剪纸艺术,再到晚年主持旺斯礼拜堂设计的完整艺术生涯与毕生探索轨迹。此外,展览还增设特别章节,对马蒂斯与“野兽派”对中国1920-40年代现代绘画运动的联系与影响进行了探讨。此次邀请中国观众共同踏上一段独一无二的发现之旅,藉由艺术家本人所倾注的心血及其70年前捐赠的一批收藏珍品,对这位艺术大师不懈的创作实践、卓越的艺术成就与人生经历展开深入而全面的探索。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曾举办“马蒂斯:如一本小说”的展览,回顾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里程碑式作品。作为20世纪西方画坛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马蒂斯凭借大胆前卫的色彩、轻松惬意的题材以及张力十足的表现手法引领了绘画风格的创新,更让野兽派的名声传遍整个世界。 1869年,亨利·马蒂斯出生于法国东北部的平原地区,荒凉、贫瘠的土地占据了他大部分的童年记忆。很难想象,从小生活在灰暗色调环境中的马蒂斯长大后却擅长使用最为热烈奔放的色彩,命运的陀螺真是神奇。马蒂斯来到巴黎先后投入学院派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和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莫罗门下,后者对马蒂斯影响极大。莫罗曾对他说“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这句话被马蒂斯奉为圭臬。在巴黎的日子是充实的,马蒂斯临摹众多前辈的杰作,如拉斐尔、夏尔丹等,他们的艺术思想浇灌着马蒂斯的绘画种子,促使其开花结果。野兽派在争议中诞生,注定了它的不同寻常。作为西方现代艺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野兽派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追求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直率、粗放的笔法对应了“野兽”一词。以领军人物马蒂斯为例,他追求简洁的画面、单纯的色彩以及和谐的构图,他的画作很好地体现出野兽派的艺术特征。作画应该是愉悦的艺术是什么?灿若星辰的艺术家们终其一生给出自己的答案。马蒂斯虽然被称为野兽派,但他的画作充满着平衡、纯洁、敬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也许是童年失去兄弟的痛楚、对父亲暴怒的恐惧、学画途中的艰辛,马蒂斯毕生都在追求宁静、表现宁静。1909—1910年,马蒂斯创作出艺术生涯最杰出的画作之一《舞蹈》。五个女性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跳舞,她们的身体极度伸展,让人一眼就沉浸在热烈欢快、无拘无束的气氛中,野性的、自由的美溢出画面。前景中没握住的两只手仿佛在欢迎观众的加入,参与感油然而生。橙色的人体、棕色的头发、绿色的山顶、蓝色的天空,生命如此美好,何不尽情享受呢?她们的舞蹈脱胎于沙滩圆圈舞“沙达那”,在其画笔下熠熠生辉。在马蒂斯眼中,“艺术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对心灵起到抚慰作用,使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这就是他著名的“安乐椅理论”。不管是1917年《戴头巾的妇女》,1919年《黑色的桌子》,还是1925年《侍女与铃鼓》,1927年《戴面纱的女人》,画面中总会出现一张椅子,给人安全和依靠。结合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来看,马蒂斯经历过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在寻找内心宁静的同时,他也希望画作能给观众带来宁静、抚平创伤。作画应该是愉悦的,看画也应该是享受的。善于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马蒂斯是一位勤奋的创作者,在野兽派声名大噪而又销声匿迹之后,他不断探索艺术风格,从绘画、雕塑再到剪纸,每个领域都留下深深的足迹。成名的他常常一边旅行一边创作,摩洛哥纯粹闪耀的花海、高大翠绿的树木催生出《丹吉尔的棕榈叶》,法国尼斯温暖人心的阳光、松软惬意的沙滩孕育了《城堡后的尼斯海滩》,南太平洋四季如春、风光旖旎的塔希提岛化作《波利尼西亚,海洋》。早年间为了观察色彩的影响,曾接触过剪纸,这门被视为儿童玩耍的艺术在马蒂斯手上焕发了新生。以剪纸《伊卡洛斯》为例,希腊神话中渴望飞行的伊卡洛斯,在父亲代达罗斯帮助下,用蜜蜡将鸟的羽毛粘在身上飞上天空,却因过于靠近太阳使翅膀散架,最终被茫茫大海吞没。这本是个悲伤的故事,马蒂斯却在剪纸中让伊卡洛斯伸展身体,带着飞翔的自由和快乐,周围黄色的星星为他闪烁,伊卡洛斯心脏处的红点代表着心跳,就算陨落他也拥抱过天空。造型夸张富于想象、色彩单纯明净、注重传神写意的剪纸为马蒂斯开拓出一片新天地。1947年,集结了20幅不同色彩剪纸作品的作品集《爵士》出版,包括《吞剑的人》等。如何面对生命的尽头,怎样应对艺术的困境,马蒂斯的做法令人动容,生活上泰然处之,艺术上返璞归真,“一个艺术家应该毕生都善于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回望马蒂斯的一生,他在色彩中诞生,又在色彩中死去,给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版图片由法国北方省省立马蒂斯美术馆,菲利普·伯纳德提供。